今天分享的是:2025年新能源基地-常规直流输电系统动态安全风险预警报告顺应网
报告共计:31页
新能源基地输电安全新突破:智能预警技术守护清洁电力输送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,我国正加速推进沙漠、戈壁、荒漠等地区的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建设。这些富集的风光资源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送往负荷中心,形成了“大基地、大直流、弱支撑”的鲜明特征。然而,如何保障这些新能源电力安全稳定外送,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。山东大学团队近日发布的研究成果,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。
新能源输电:机遇背后的安全挑战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,我国规划建设“三交九直”输送通道,将西北、华北等地的新能源电力远距离输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。这类系统的典型特点是新能源占比高、常规电源支撑弱,电力电子设备成为核心组成部分。
但新能源发电设备的“短板”也随之显现:抗干扰能力较弱,一旦发生故障顺应网,容易因暂态过电压、同步失稳等问题大规模脱网。更复杂的是,新能源脱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导致交直流系统故障交织,形成多时间尺度交互的复杂故障模式。
展开剩余84%实际案例中,直流换相失败后,送端电压骤升,新能源发电因控制模式切换延迟,持续注入大量无功,引发暂态过电压,严重限制直流输送能力。例如,青豫特高压直流为避免过电压,不得不降低外送功率;2014年天中直流单极闭锁曾导致送端过电压,引发风电大规模脱网。这种新能源出力与直流输送容量的“跷跷板”现象,成为制约清洁电力外送的关键瓶颈。
动态安全预警: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
为应对上述挑战,山东大学团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动态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。该体系以“风险评估—滚动预警—协同控制”为主线,通过智能技术实现对新能源输电系统的全方位守护。
在风险评估环节,系统首先整合新能源出力、负荷变化、气象预测等多维度数据,生成海量运行场景,并通过智能算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场景,大幅提升评估效率。针对可能发生的故障,团队建立了“预想事故库”,结合历史数据与实时状态,精准识别高风险故障链条。
滚动预警是该体系的核心创新。考虑到新能源预测精度随时间缩短而提高,团队设计了6小时、1小时、15分钟的多时间尺度预警机制。6小时预警基于日前发电计划和气象预测,把握整体风险趋势;1小时预警结合滚动更新的发电计划,细化风险判断;15分钟预警则依托实时数据,实现分钟级精准预警。这种递进式预警能有效追踪风险变化,为不同时序的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。
在控制层面,体系强调“源网储直协同”。通过协调新能源发电、电网调度、储能设备与直流系统的运行状态,制定预防控制方案。例如,当预警提示存在过电压风险时,系统会自动调整新能源机组的无功输出,或通过储能设备快速响应电压变化顺应网,避免故障扩大。
技术突破:智能算法破解复杂难题
支撑这套体系的,是一系列创新技术方法。在高风险连锁故障识别方面,团队突破了传统仿真效率低的局限,利用改进的智能算法构建故障演化模型。通过分析新能源机组低电压穿越特性与直流换相失败的交互影响,精准捕捉故障传播路径,快速锁定关键脆弱环节。在西北庆东直流系统的验证中,该技术成功识别出白银—兰州东线路是引发连锁故障的关键节点,为针对性改造提供了依据。
动态安全评估技术则解决了传统方法精度不足的问题。团队创新性地提出“电气坐标系”概念,用电气距离量化故障位置,让机器能“理解”故障的电气意义。结合深度学习与集成学习算法,系统能快速评估功角稳定、暂态电压、频率安全等多维度指标。在山东电网测试中,该方法的评估准确率达98.97%,误警率和漏警率均低于0.6%,远超传统模型。
针对直流输送能力评估这一核心问题,技术团队考虑了新能源机组控制模式切换的动态过程,建立了包含暂态过电压、同步稳定等约束的数学模型。通过多特征视图学习,系统能快速计算不同场景下的最大输送功率,为调度决策提供精准参考。
未来展望:技术创新护航能源转型
这套动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已在部分新能源基地试点应用,其15分钟滚动评估、1分钟快速决策的能力,显著提升了系统应对突发故障的响应速度。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,未来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,为“三交九直”等重大输电通道提供安全保障。
专家表示,新能源与直流输电系统的深度融合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,而电力电子设备的复杂特性、多时间尺度的动态交互,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。通过持续深化机理认知、优化智能算法,我国有望在新能源安全输电领域形成更多原创性成果,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“中国方案”。
从沙漠中的风电基地到城市中的负荷中心,这条清洁电力输送之路正变得越来越安全、高效。动态安全风险预警技术的应用,不仅保障了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,更让“绿电”走进千家万户的过程更加平稳可靠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31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顺应网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